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建筑行业也在加速进行转型升级,不再停留在“搬砖头、扎钢筋、浇混凝土、装模板”的水平。
现如今,建筑业进入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发展时期,2022年1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将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
“智能建造”成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不仅是长远目标,更是必达使命。当前,碧桂园正在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试点项目,截至2022年11月,已有33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30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超6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70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千万平米;获得中建五局、中国五冶集团、中铁建工、中交一公局、北京建工四建、西安高科新建等客户的一致认可。
今年,南阳邓州碧桂园•花洲府项目来了一批95后,他们用机器人盖房子。
97年出生的王文忠,与工友们在一起时,显得格格不入,他身材瘦削,长相清秀,发型收拾得干净整齐,手上也没有建筑工人常见的老茧。 他是年轻人当中少有的一个“建二代”,父亲是老资格“架子工”,姐夫也在工地上工作。子承父业,大专毕业之后,他去工地上盖房子,但不同的是,他的工具不是铲子、坯子,而是机器人。他被称为“产业技师”,而不是“建筑工人”、“农民工”或者“劳务工”。
在邓州碧桂园•花洲府2#楼建筑工地上,王文忠拿着平板电脑,设定了几个参数,一旁的机器人扭动着身体就开始了工作,不到一个小时,一个房间的喷漆作业就完成了。
王文忠和他的“粉色工友”都供职于碧桂园旗下的一家研发应用建筑机器人的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成立于2018年,定位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打造并实践新型建筑施工组织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探索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截至2022年11月,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700多项,获授权超2100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超1000项;相关机器人技术已在国家科技成果鉴定中获得六项国际领先的综合评价。
博智林拥有12个产品系机器人,钢铁队伍覆盖建筑全周期。不管是在早期的混凝土施工中,还是在装修阶段,均能够大显身手。比如,这个以高科技傍身的粉红色“高个子”学名叫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它适用于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安装在高层建筑的楼板施工时预留的安装孔内,能随着楼层的升高而升高,不受建筑物高度的影响。
传统的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作业需要三名工人共同完成布料工作,这不仅考验每位工人的技术熟练度,还需要多位工人的配合协同。王文忠说:“有了这位高个子‘粉色工友’的帮助,我一人便可轻松完成混凝土浇筑作业。除了通过手柄遥控控制智能随动式布料机的布料臂到达指定位置,还可以选择自动模式,让智能随动式布料机自主作业。”
在碧桂园豫西南区域,不仅邓州碧桂园•花洲府项目上出现了“粉色工友”,许昌碧桂园•云邸项目同样也出现了“粉色工友”身影。 老吕是项目的工程师,在碧桂园已经工作5年了,老吕说:“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地面浇筑因为作业时间长、精准要求高、工作环境恶劣,往往是费时工作强度又大的一项工作,现在有了‘粉色工友’,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降低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职业病,占新发职业病病例的九成,患者大多是煤矿、车间、施工工地的工人。
内墙面打磨机器人应用于建筑内部,对墙面平整度、垂直度不满足标准要求的区域进行打磨作业,为后续墙面装修提供优良的基层面。传统人工的内墙面打磨作业中,现场弥漫的粉尘会对施工人员的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且打磨作业工作强度巨大,人工作业效率低。科技能够作为其中一种解药,帮助改善恶劣的工作环境,为施工人员创造更健康、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老吕总结了一句特精辟的话:职业病难以治愈,唯有从根本上预防。
不得不说,博智林取得的成果证明了它的实力和它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新方向。同时对于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我们来说,看到这些“粉色工友”也许只是觉得新奇,但对于一线的工人来说,这些“粉色工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保障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碧桂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对于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目标。
科技建造机器人的运用使得现阶段施工环节复杂、用工成本上升的问题有了较好的改善。通过建造方式基本形式的改变降低了资源浪费、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提高了安全生产的能力,让工友从繁重的纯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用科技赋能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