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3·15”银行业和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即将全面启动。即日起,本报开辟“3·15银行业和保险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周”专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普及金融消费安全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同时引导消费者依法维权,使消费者充分了解自身的各项法定权利和义务。
本期重点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简称“5号令”)进行解读。
2020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以进一步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为。“5号令”较之前出台的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比,由原来的规范性文件升级为部门规章效力层级更高、使用范围更明确、违法成本更高。
适用范围更明确
“5号令”不仅直接适用于银行和支付机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征信机构、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经营机构均须参照适用。同时,在适用业务方面,与利率管理、人民币管理、外汇管理、黄金市场管理、国库管理、支付清算管理、反洗钱管理、征信管理相关的业务、与上述业务相关的金融营销宣传和消费者金融信息保护以及其他人民银行职责范围内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均适用本办法。
禁止金融营销“夸大其词”
“超低利率”“0门槛申请”“全民都可借”“随借随还”……这类词语以往消费者在金融广告中偶会见到。许多金融营销引用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和资料,过于夸大过往业绩,使得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情况,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在宣传广告中未明确说明展示利率为日利率、月利率还是年利率,或使用“超低利率”“0门槛申请”等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对此,“5号令”对金融营销宣传进行了针对性规范,明确营销宣传活动不得有下列行为:虚假、欺诈、隐瞒或引人误解;对过往业绩或产品收益进行夸大;误导金融消费者认为金融管理部门对产品或服务提供保证;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保收益等。
金融信息保护升级
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金融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账户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及其他与特定消费者购买、使用金融产品或者服务相关的信息。若保护不当,很有可能被非法利用,造成经济损失。
“5号令”的出台也直接升级了对个人金融信息的保护。明确要求银行、支付机构不得收集与业务无关的消费者金融信息,不得采取不正当方式收集消费者金融信息,不得变相强制收集消费者金融信息。同时,不得以金融消费者不同意处理其金融信息为由拒绝提供金融产品或者服务。对于提供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时,金融消费者所必需提供的信息,银行、支付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消费者金融信息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丽雯)
|